纵观俄乌、巴以冲突乃至近来缅甸内战,星链、无人机、数字单兵等数字化系统的加持和点化使军队作战效能大为提升,让世人惊叹,现代战争已由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这也警示作为“国家队、主力军”的消防救援队伍必须改变传统思维,努力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队伍管理建设各个领域,不断优化队伍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全灾种、大应急”的消防灭火救援作战需求。滁州支队作为总队正规化建设的“试验田”,自全国消防救援队伍正规化建设现场会召开以来,不断探索把管理智能化作为正规化建设的“加速器”,坚持“让数据主导决策、支撑管理、服务实战”,博采众长、固本开新,连续3年开发升级、实践应用“火凤凰”正规抓建平台,经过“总队多次指导、支队多番完善、基层多轮试用”三层把关,突出“问题、实用、目标”三大导向,满足“精细化、智能化、闭环化”三大要求,祛除“管理松懈、作风松散、纪律松弛”三大顽疾,全市11个基层队站全部完成总队正规化达标验收,连续三年未发生有影响安全事故,管党治队取得新成效。
一、滁州市消防救援队伍队伍管理智能化实践探索历程
滁州市消防救援支队队伍管理智能化建设从改制开始至今,共经历过三个阶段:
(一)初期探索阶段。改制前,滁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就积极探索信息化在队伍管理方面的应用,在战勤保障、智慧党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信息化尝试,对规范装备管理和党建工作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建设成果在全省消防部队管理教育会议和现代化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现场会上得到了展示。这个阶段的实践虽然顺应了时代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限于现役部队性质和保密要求,存在系统集成性、兼容性、开放性不够等问题,主要功能以查询、储存、统计为主,数据辅助管理作用发挥不明显,数据录入任务反而一定程度上为基层增加了负担。
2020年关于完善信息化系统的问卷调查
(二)试点建设阶段。2020年,支队组织前往山东淄博观摩正规化建设成果后,以凤阳县消防救援大队为试点,结合前期工作经验,开发了“火凤凰”智管平台1.0版,于2021年4月底在全省正规化建设推进会上进行了展示,但鉴于该平台建设投入、实用性和兼容性等方面的不匹配,支队先后调研学习云南、江苏、浙江等总队在智管平台建设上的经验做法,在广泛征求上级和基层意见建议后,对1.0版进行了升级,在凤阳、定远两个消防救援大队进行试点运行,于2021年7月底在全省正规化建设的达标创建现场会上进行了展示。经过1年的试运行后,聚焦正规化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重建轻管,重硬轻软,重有轻用,重物轻人”“四重四轻”问题,支队组织系统开发人员重点围绕“软硬兼备、有里有面”进行2.0版再完善、再升级,并于2022年8月1日在来安县消防救援大队召开了正规化建设达标创建推进会予以展示,会后全面试用。这个阶段进行了一系列富有超前性探索和前瞻性的实践,在最大限度减少基层负担的前提下,初步实现队伍管理的数字化集成和体系化建设,但通过应用发现仍存在系统建设“不够精细、不够全面”,系统使用“不够经常、不够熟练”和系统应用“不够均衡、不够闭环”等问题。
2021年关于完善信息化系统的问卷调查
(三)完善推广阶段。2022年底,支队结合年终考核和正规化达标验收情况,对队伍管理智能化进行了进一步综合分析研判。特别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支队主官带着问题深入基层调研,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邀请平台开发单位工程师常驻支队办公,各科室分包模块、负责指导,对基层反馈意见逐条认领、逐项完善,将“火凤凰”智管平台升级为“火凤凰”正规抓建一体化平台3.0版。在半年试用期内,总队首长及政治部相关处室领导多次观摩并指导系统建设。支队先后通过2次政工例会、3轮16次督导调研、2次恳谈会和1次指战员接待日听取机关和基层意见。最终经过2轮升级完善,形成3.2版本,并于第三季度在全市全面应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这个阶段的实践抓住了“云-网-端”的特点规律,初步形成了队伍管理智能化架构,在保证系统开放性、拓展性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管理理念重塑、管理模式重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流程再造的队伍管理智能化新格局,实现了管理链与指挥链、建设链、监督链的有效整合。
二、滁州市消防救援队伍队伍管理智能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正规化建设甫一试点,支队党委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指示精神,树立队伍管理智能化“三个理念”,即:队伍管理智能化是一次改革,不是一次改良;是系统集成,不是各自为政;是动态过程,不是一劳永逸。总结起来,具有以下经验:
(一)坚持理念重塑。一是突出形神兼备、正规管理。通过将大数据、云平台融入队伍管理全流程,促使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和统一的训练正规化建设“五统”更好地落到实处,促使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纪律性等正规化建设“四性”更好地彰显出来,促使消防救援队伍长久以来形成的“两个经常性工作”“双四一”“五同”“六到位”等队伍管理教育传家宝更好地传承下去,正规化管理由“形似神散”向“形神兼备”转变。二是突出依法治队、标准管理。按照标准化、流程化和精细化原则,针对队伍管理的不同领域,依托数字技术手段,将条令纲要以及队伍管理和干部考评等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平台功能体现出来,从而规范队伍管理的内容、程序、方法和规则,构建智能化时代消防救援队伍管理话语新体系,促使队伍管理更加有序,实现队伍管理的规范化和流程化。三是突出数字管控、闭环管理。数字带来透明、透明助推监督、监督倒逼规范。队伍管理智能化一定程度上就是坚持以数据说话,从物理层面减少了变通空间,为避免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提供了科技支撑,既为支队决策管理、作战指挥提供了最直观的参考数据,也为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坐标体系。同时系统兼顾安全性和人性化,一方面通过“政务云”、网络防火墙、数据加密备份等多种措施有效保护了隐私、保障了安全;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申辩和容错机制,让数字有了人性“温度”。
(二)坚持模式重构。一是“实时”管控模式。四个秩序的落实,诸如点名、出操、查铺查哨等规定动作,全部实现实时录入,自动标记时间;人员请假外出、车辆外出等需通过照片和视频实时录入在外联系情况,系统通过卫星定位同步佐证,确保抵达地点与申报地点一致,让“四个知道一个跟上”落到实处。二是“傻瓜”操作模式。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了“三个提示”:内容提示,按照四个秩序规定的时间节点提前提醒各级相关责任人要完成的任务,任务的界面严格按照规定要素进行提示;标准提示,所有任务完成的标准和要求会在界面“帮助”中予以提示;节点提示,持续性的任务和工作,在快结束前,系统会予以提示,比如请假时间快到了,系统会及时提醒销假。

三是“线上”管理模式。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了“三个线上”:线上分析,享有权限的管理者可以利用态势共享信息,直观掌握队伍管理的整体情况,准确分析队伍管理状态的变化,精准查找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出针对性决策。线上督查,大队、支队机关可以通过查看系统实时记录,掌握基层队伍管理基本情况,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开展实地督查,有力提升了督查的权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线上考核,一方面与总队、支队日常考核挂钩,分层级按权限予以扣分;一方面四个秩序落实情况直接赋分,落实不到位的扣除相关责任人相应分数,从而倒逼各项重点任务和四个秩序落实到位。
系统重点围绕四个秩序进行规范和重塑:一是执勤战备规范化。创新实现了战备值班实时交接、实景交接、精准交接,做到了时间可视、程序可查、内容全面;充实了实力查询、人员编组、作战编程、装备管理、水源手册、预案管理、熟悉演练七大功能,确保了灭火救援准备功能齐全、数据准确、查询方便;做到了三类战评总结应评必评、过程可溯、检查方便,有力解决了执勤战备走形式、不常态、不规范的顽疾。二是训练组织科学化。设置了周、月、年三类计划,支队机关、大队、队站三级考核,增设训练实施全流程记录,在统计分析中新设参训率、优良率、龙虎榜等统计模块,通过数据模型直观地展现了各单位日常训练概况,构建了训练计划-实施-考核-评估科学闭环。三是工作秩序标准化。创新设置“制度落实”模块,规范一日生活,明确请销假、查铺查哨等日常制度、“三会一课”等8项组织生活制度以及理论学习等制度落实标准,通过定时定向提前提醒、实时实景留存备查,提升了各项制度落实的规范性和常态性。四是生活秩序人文化。伙食管理突出了食谱公布、食谱抽查和伙食建议,实现了机关、队站、消防员的有效互动,推动队伍全面实现了二星级食堂伙食标准。卫生诊疗则通过规范药品储备采购及用药分析,实现了对基层卫生防疫实力、指战员健康状况的动态把控。
通过数字化手段,使得队伍管理理念重塑、模式重构、手段创新和流程再造,实现了四个有力提升:一是工作便捷度有力提升。要事日记、执勤记录等大部分文书实现了实时掌上录入、无感采集、无纸办公;各项业务数据全部可视可查、自动汇总,大大减少了日常报表任务量;请销假、用车等全部线上审批,真正做到了提质减负。从基层调研情况来看,77%指战员对系统使用表示满意,52%指战员认为系统的使用为基层减轻了负担,90%以上指战员对请销假、内务卫生、队容风纪、点名、周课表、人员绩效考评、理论学习等功能最满意。
二是养成持久度有力提升。通过“傻瓜式”操作任务、时限、标准一目了然,让指战员在长期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规化训练、促进正规化养成。从基层调研情况来看,近90%指战员能够准确说清四个秩序,80%以上指战员能够大概了解与自身联系密切的四个秩序相关标准,准时销假率从全面使用1月份的64%提升到11月份的96%,总体参训率从1月份的38.5%提升到11月份的85.9%。
三是管理闭环度有力提升。将日常业务考评和班子干部平常考核纳入系统,每一项工作都对应量化评分,与业务考评结果挂钩,纳入班子和干部考核,真正实现了闭环管理。使用主体涵盖各级指战员,不再仅限于系统管理员,每名指战员都能以主人翁身份全流程参与正规抓建、接受评价并开展评价,既保证了系统的生命力,也树立了正规抓建和考核考评的权威和公信。四是队伍战斗力有力提升。通过长期有效的正规抓建,队伍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队伍整体呈现“势头好、风气正、管理严、干劲足”的良好态势,业务工作也不断提档升级,先后承接了全省消防智能接处警系统和现代化指挥系统“一短三快”初战机制建设“双试点”,9名同志代表总队参加了第二届“火焰蓝”杯全国实战化比武和全国消防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实现了全省冬训考核“十一连冠”,获得了全省春运会、灭火救援装备保养竞赛、全省装备维护员比武、指挥中心业务比武、搜救犬模块比武五个全省第一。打赢了定远“3.30”CNG压缩天然气槽罐车泄露、“4.30”化工厂爆炸和“11.3”金禾化工装置爆燃等急难险重硬仗。
三、存在不足及下一步打算
目前,滁州市消防救援支队队伍管理智能化建设已经取得预期效果,初步形成了机关与基层、干部与消防员、制度与落实的良性互动,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在数字化系统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思想认识仍需扭转。虽然70%以上指战员对系统给予了“满意”以上评价,但也有近30%指战员说不清系统如何体现正规化管理内核。评选最实用的10大模块,26个功能模块中,绩效考评赋分、装备管理、印章申请相关功能总体靠后,反映了基层指战员对系统的用、考、评一体化依旧认识不够、存有疑虑,对正规化管理的内核精神了解不够深入。二是系统生态仍需完善。从模块整合方面来看,与智能接处警、执法监督、财务管理等其他业务系统的兼容共通方面尚未有效实现,这也导致不能实现对以上工作的智能化考核考评,有近60%指战员认为考评考核权重过于倾向于队伍管理教育,从事队伍管理、执勤训练工作的干部相对吃亏,后勤财务和执法监督扣分项相对较少。这些都说明在解决数据的共享共用方面,我们还需进一步开拓思路、破解难题。此外,从模块功能来看,仍有细致优化的空间,譬如,有57%指战员建议调整考核赋分系统,尽量做到扣分均衡科学;44%指战员认为制度落实方面有些笼统,比如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理论学习缩小了原先范畴,不够科学;48%指战员认为一些任务录入不够便捷,比如理论学习的课件、文件难以上传,与政治教育计划的挂钩还不够等。
三是系统应用仍需加强。尽管针对系统录入,支队先后组织3轮培训,并且相关工作板块都有“帮助”提示标准和要求,但从系统检查情况来看,录入不够理想。有的内容录入简单,比如内务检查、安全检查以及查铺查哨多数录入“正常”;有的录入不规范,比如交接班录入在早晨6点钟左右;有的照片和视频有造假嫌疑等。
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队伍管理中的思维惯性、思想惰性和心理任性依旧存在,政治建设仍不够坚强,体系驱动仍不够有力,责任闭环仍不够紧密。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重引领、强表率,在强化队伍管理智能化认识上下功夫。认识是行为的先导,队伍管理智能化的有效推进,必须要建立在思想认识高度统一的基础上。要引导全体指战员充分认识到,队伍管理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适应当前作战指挥、车辆装备数字化的必然选择,只有主动拥抱大数据,顺应大势,趁势而为,才能引领潮流、勇立潮头。要引导全体指战员充分认识到,随着职能任务的拓展,一切老办法、老经验都可能面临更新,只有坚持战斗力标准、正规化建设“五统四性”内核,发扬优良传统,创新应用数字化手段,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要引导各级指挥员充分认识到,基层至上、指战员至上,推动队伍管理智能化必须要最大限度争取基层指战员的支持和认可,必须要设身处地为基层指战员着想,多站在队列前面,多考虑基层实际,多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多用实在数据说话,多用自身表率说话,发挥好模范带头和表率引领作用,带头提高投身队伍管理智能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重创新、强学习,在强化队伍管理智能化建设上下功夫。创新是破题的关键,队伍管理智能化的升级完善,必须要建立在大胆试错改错、勇于实践先行的前提下。要坚持在完善系统中创新建设,始终以“创新求变”的姿态,针对系统生态存在的不足,敢于“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一方面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政治生态,在制度机制上大胆创新,营造大抓队伍管理智能化的浓厚氛围;一方面继续充分征求基层意见建议,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加大创新力度,推动各个系统的相通兼容、数据共享,打造亭城队伍管理智能化平台矩阵。要坚持在学习借鉴中推动建设,始终以“见贤思齐”的态度,时刻关注兄弟单位乃至其他行业系统包括企业单位在队伍管理智能化方面的创新做法,积极走出去看、放开眼学,充分吸收各地、各单位先进经验,充实到队伍管理智能化建设中。要坚持在破解难题中加速建设。始终以“闻过则喜”的主动,对基层单位、指战员反馈的问题,不遮不掩、不推不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疙瘩一个疙瘩化解,在不断地打磨完善中,让队伍管理智能化系统更加完善完备。同时也要突出抓好线下工作,队伍管理智能化,管理这个核心要通过线下工作的同步来突出和彰显。
(三)重养成、强考核,在强化队伍管理智能化应用上下功夫。应用是系统的生命,队伍管理智能化的成功与否,必须要建立在系统的充分使用、管用好用上。要进一步规范用地内容。分条块、分领域、分责任、分岗位地将系统应用任务分配下去,加大系统应用的培训力度,指导基层指战员对每一项功能的录入内容要求和标准熟练掌握,完善系统自动判定功能,同时尽量减少人工录入工作量,最大限度杜绝形式主义。要进一步养成用地习惯。线下的工作能够通过线上完成的一律线上完成,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要列出时间表、明确“上线”时限。同时加大营区物联网建设,对系统进行升级,扩大“三提示”的范围,通过日复一日的提示,营造氛围、养成习惯。要进一步考出用地氛围。抓住考核考评这个形成管理闭环的关键,在考核赋分、考核内容完善、考核结果应用等方面进行升级完善,确保考核过程公开透明、考核依据公正严明、考核结果公允信服。